近日,全国多地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着“支原体肺炎”登上热搜,其治疗首选药物之一的阿奇霉素也登上热搜。
问:为什么感染患儿用阿奇霉素有效?
答: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症状。
当然,肺炎支原体感染也不是小朋友的专利,呼吸危重症患者、肿瘤患者、免疫抑制患者也是易感人群,尤其长期和患儿共处一室的成年人也很容易中招。
肺炎支原体和病毒、细菌一样,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原体,也是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但它不同于细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没有细胞壁,因此常规通过作用于细胞壁杀死细菌的抗菌药物,比如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往往无效。
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等),恰恰可以抑制病原体蛋白质合成,因此成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其中,红霉素作为初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因抗菌谱相对窄、不良反应多、药物相互作用多、易出现耐药等问题,目前临床使用已较少。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尤其是阿奇霉素(包括片剂、胶囊、颗粒剂、干混悬剂、注射剂等各种剂型),已成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流砥柱”。
问:阿奇霉素“吃3天停4天”的说法是真的吗?
答:阿奇霉素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口服后约3小时在血液中浓度即可达峰,而半衰期长达35~48小时,因此具有突出的抗菌后效应。通俗地讲,抗菌药物血液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甚至被机体完全清除后,对病原体的抑制作用依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由此可见,阿奇霉素曾经广为流传的“吃3天停4天”的说法倒不是无稽之谈。当然,实际应用时也不用那么死板,还是需要根据患儿个体情况,遵医嘱按需服用。
最新指南推荐,根据患儿体重确定阿奇霉素用药剂量。轻症患儿可予10毫克/千克,每天一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第2天起可维持原剂量或减为5毫克/千克,疗程3~5天;重症患儿可予10毫克/千克,每天一次静脉给药,疗程7天,如有必要,间隔3~4天,开始第二个疗程,待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转为口服给药。
克拉霉素可予10~15毫克/千克,每天一次给药,疗程10天左右。
罗红霉素可予5~10毫克/千克,疗程10~14天。
交沙霉素可予30毫克/千克,每天分3~4次给药,疗程10~14天。
成年人剂量一般按说明书剂量服用,如医嘱有特殊要求则应遵医嘱服用。
阿奇霉素等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对胃酸稳定,所以可以空腹服用,也可以与食物同服,但要注意避免与含铝、镁的抗酸药(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复方氢氧化铝镁片、铝镁二甲硅油咀嚼片、铝镁加混悬液等)合用。
问:阿奇霉素吃得越久越好吗?
答: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绝不是吃得越久越好。
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正规治疗7天及以上,仍持续发热、临床征象及肺部影像学所见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者称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提示患者很可能已对大环内酯类耐药。
此时,患者可以尝试新型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但它们主要的缺陷和四环素一样在于可能影响牙釉质发育和造成牙齿黄染,因此,8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患者还可以尝试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但它们的缺陷在于可能影响软骨发育和增加肌腱断裂的风险,因此,18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阿奇霉素剂量的累积未必会增强治疗效果,却可能大大提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有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有临床意义的心动过缓者,正在接受奎尼丁、胺碘酮、决奈达隆、索他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者,对阿奇霉素或其他任何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不能使用阿奇霉素,应及时把相关情况告知医师。
肺囊肿性纤维化患者、重症肌无力者、肝炎或肝功能不全者则应尽量避免使用或谨慎使用。
问:发现漏服药物应该怎么办?
答:漏服或随意中断完整的疗程会降低治疗效果,增加病原体耐药的可能。如果发现漏服药物时距离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不到一半,需要尽快按原剂量补服。如果已经超过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甚至已经接近下一次正常用药时间,那么按时服用下一次剂量即可,切莫自行把剂量加倍。
温馨提示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自行服用头孢菌素等常规抗菌药物不是明智之举,首先应就医明确是病毒性、细菌性还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怀疑孩子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家长可以带其到医院做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或抗体测定结合血液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对症治疗。
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作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应遵医嘱足剂量、足疗程、按时服用,勿自行延长疗程。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及时就医,更换治疗方案。